万众期待的《731》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上映了股市场外配资,然而如今尚未上映,便已引发轩然大波。
这部筹备8年、走访多国取证的历史大片,因揭露日军731部队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而备受瞩目,却意外遭遇部分观众的抵制与举报。
举报理由从“画面过于血腥”到“破坏中日友谊”不一而足,这些声音不仅让人啼笑皆非,更引发了一个沉重思考:在和平年代,我们是否正在有意无意地遗忘那段浸透血泪的民族记忆?当历史的见证者逐渐老去,我们又将如何向后代讲述这段不容篡改的真相?
“731”这三个数字对中国人而言,承载着太多难以言说的民族伤痛,1937年至1945年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建立研究基地,以活体解剖、冻伤试验、鼠疫实验甚至人兽换血等令人发指的方式,将中国同胞当作实验材料。
这段历史之残酷,连最黑暗的恐怖片都难以企及其万一,为了尽可能真实地还原这段历史,《731》导演组耗费八年时间,走访俄罗斯、日本等多个国家查证史料,甚至亲赴东北731部队遗址实地拍摄。
影片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对演员身心的严峻考验,在零下40度的极寒环境中,演员们反复拍摄只为精准呈现每一个历史细节。
据透露,主演姜武在拍摄过程中多次情绪崩溃难以自持,当他意识到自己演绎的并非虚构剧情,而是同胞们真实经历的苦难时,泪水便无法抑制。
这种投入不仅源于职业素养,更来自对历史的责任感,正如导演所言:“如果拍摄场面得到控制,难道不是在美化日本犯下的罪行吗?”
《731》这部电影得到了吉林、黑龙江和哈尔滨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央视的亲自宣传更彰显了其特殊地位。
这种官方背书并非偶然,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一系列抗战主题作品,包括专题片《胜利》、纪录片《山河铭记》、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和《归队》等。
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工程,而《731》正是其中最具冲击力的一环。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部尚未公映的爱国影片竟遭遇了接二连三的举报,举报者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认为影片画面过于血腥,可能对儿童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声称这类影片会破坏中日友谊,这些看似为孩子着想的言论,实则暴露了一种危险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关于血腥的指控尤为讽刺,举报者声称无法接受电影中的残酷画面,却选择性忽视了真实历史比任何影视作品都更加触目惊心的事实。
导演组坦言,电影呈现的不过是731部队暴行的冰山一角,那些被活体解剖的同胞没有马赛克保护,那些被冻伤试验折磨致死的生命无法闭眼跳过。
如果我们因为不适而回避历史真相,又如何让后代理解先辈们承受的苦难与牺牲?画面再恐怖能比得过鬼片?
这种以“保护下一代”为由抵制历史教育的现象并非首次出现,2017年,一封家长来信曾引发轩然大波,该家长反对学校教授刘胡兰的抗日故事,理由是这些内容会让小学生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
刘胡兰15岁就为国为民牺牲自己的生命,她是不想天真烂漫的活着吗?生活在特定年代,她没有机会笑着成长,总有人试图以和平包容之名,淡化甚至抹杀民族记忆。
至于破坏中日友谊的指控,则更显荒谬,当前中日关系确实趋于缓和,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要为迎合对方而修饰历史。
日本靖国神社至今供奉着甲级战犯,右翼势力屡屡否认侵略史实,在此背景下,要求中国影视作品照顾日本感情,无异于历史观的自我阉割,现在有些人难道认为,我们双方的关系已经到了要迁就对方情绪的程度了吗?
就在《731》因过于真实遭举报的同时,中国荧幕上长期充斥着大量荒诞不经的抗日神剧,这些作品中,游击队员可以手撕鬼子,女尼姑组成抗日女兵排,甚至出现弓箭对子弹的魔幻场景,央视曾痛批这类剧集“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直言其罔顾公共理性。
为何会出现如此分裂的观影生态?一方面严肃的历史再现遭遇阻力,另一方面戏说抗战的作品却大行其道。
市场数据揭示了部分真相,抗战题材利润往往高达200%,制片方为吸引眼球不惜加入各种雷人元素,更关键的是,抗日剧被视为安全选择,既不会触碰审查红线,又能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这种功利主义创作导向,导致抗战史被空洞化,从抗日神剧到变种后的地雷剧,这种创作乱象不仅侮辱观众智商,更严重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
当年轻一代通过手撕鬼子认识抗战,他们如何理解真实战争中3500万军民的伤亡?如何体会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的绝望?《731》的争议恰恰反衬出当下历史教育的深层困境,我们既害怕记住历史的痛,又害怕忘记历史的耻。
走进哈尔滨的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毒气室、人体解剖台的复原场景令参观者无不窒息。那些冰冷的展品背后,是一个个有名有姓的同胞,他们是谁的父母子女?有着怎样的梦想与牵挂?
《731》的价值,正在于将这些抽象的数字还原为具体的人,让后人看到历史褶皱中个体的命运。
有人认为不要再揭伤疤,但伤疤的存在本就是为了警醒后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每年接待大量参观者,四行仓库遗址前常有民众自发献花。
这些行为绝非沉湎于仇恨,而是对生命价值的庄严确认,正如《八佰》导演管虎所言:“没有这部电影,我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在那个年代有八百个壮士面对上万日军毫不惧色。”历史记忆需要载体,而影视作品正是最有力的传播媒介之一。
如今抗战题材的创作正在呈现多元化趋势,除《731》这类直面黑暗的作品外,今年广电总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还推出了《我们的河山》《归队》等展现军民抗战的电视剧,以及《胜利》《山河铭记》等片。
网络平台也尝试以微短剧形式讲述抗战故事,如《马背摇篮》《怒刺》等,用小而美的方式吸引年轻观众,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历史呈现,远比单一叙事更具教育意义。
《731》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关于我们如何对待民族创伤记忆的价值观之争,举报者以保护、和谐之名行历史虚无之实,恰如那位反对教授刘胡兰故事的家长,他们希望历史是一本可以随意删节的童话书,而非必须直面的人类经验。
然而历史从不会因回避而改变,日军731部队的暴行、南京大屠杀的惨剧、抗战军民的血泪牺牲,这些事实不会因我们不忍看而消失,相反只有勇敢直面黑暗,才能真正超越仇恨,只有铭记苦难源头,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视和平、开创未来。
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上,中央领导强调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这种精神既包含不畏强暴的血性,也包含尊重历史的理性。
《731》或许会让部分观众不适,但这份不适恰恰证明了它的价值,它撕开了岁月编织的遗忘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不忍直视却必须记住的真实。
当电影落幕灯光亮起,我们希望观众带走的不是单纯的愤怒或悲伤,而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力量:了解黑暗却依然选择光明,铭记苦难却依然相信善良,这或许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负责任的态度。
参考资料
中国网 -2025-07-07:731部队原成员83分钟口述证言公布!曾解剖300个人体 “人还是温热的,有血喷出”看看新闻 -2025-07-07:不会忘记这段历史!731部队原成员口述罪证曝光
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